戲劇藝術,于2400年前發(fā)源于古希臘。它通過對白、舞蹈、布景、動作等等形式表現(xiàn)主題,在民間廣為流傳。兩千年來,眾多膾炙人口的優(yōu)秀劇本被解讀、演繹,為觀眾呈現(xiàn)了一場場如夢似幻的視聽盛宴。
2017年春,經(jīng)過3個月緊張的排練準備,融合部10年級的學生們在禮堂為我們呈現(xiàn)了連臺好戲——《雷雨》、《三塊錢國幣》、《哈姆雷特》及《俄狄浦斯王》片段。
正如莎翁所說:"一千個人心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"。話劇的魅力正在于讀者對人物各有解讀。
在表演方面,大家花了兩三周時間熟悉臺詞,揣摩角色,推測語氣。
最初,因為表演經(jīng)驗的不足,一些同學并不能從字里行間準確的推導出角色來,這時,劇組眾人就會聚集在一起,共同探討,興之所至,有時還會親自試演一番。
道具服裝等幕后準備工作,在排練一開始,各組就明確分工——包括服裝、道具、音樂、布景等。
大家發(fā)揮各自職能,吹毛求疵,力爭完美。為了找到最符合當時時代特色的道具,甚至淘遍各種市場,勁頭十足。令人贊賞之余,也多了幾分期待。
美視的夜晚,蟲鳴樹幽。
華燈初上,小小的禮堂座無虛席。
親愛的觀眾朋友們,
it's show time!??!

“我邦的長老啊,我想起了拿著這纏羊毛的樹枝和香料到神的廟上......”
當李維佳同學開始說出這句話時,似乎已經(jīng)忘了臺下的觀眾。
此時彼刻,演員和觀眾好像身處兩個時空。在臺上,仿佛她就是伊俄卡斯忒——一個全心關心并深愛著自己丈夫的妻子,卻在真相一步步揭露出來后,得知自己的丈夫是當年拋棄的親生兒子的不幸的女人。
變成另一個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?
李同學感嘆:已有的、有限的表演經(jīng)驗中,沒有一個角色讓人如此沉浸其中。在聽到臺上其他人的對白后,不自主的產(chǎn)生反應,或是訝異、或是悲痛、或是欣喜甚至顫栗,不知不覺,入戲已癡,這也讓熱愛演戲的小演員過足了戲癮。

哈姆雷特是莎翁的一部經(jīng)典作品。
莎翁筆下的“哈姆雷特”是一個復雜的人,他的每一句臺詞都隱藏著豐富的感情色彩。
李星瀚同學扮演的哈姆雷特在劇中有很多情緒爆發(fā)的時刻。既要“表演”出貴族的高傲,同時還要不求刻意地抒發(fā)自己的情緒,時而聲音壓低,時而音量放高,時而激情迸發(fā),時而抑郁憂傷。
他這種全身心的投入,酣暢淋漓的表演,讓臺下觀眾完全沉醉其中。

身著長衫旗袍的老爺和夫人一登臺,瞬間就把我們帶回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。
田昊同學扮演周老爺,舉手投足,字字句句中都透露出周樸園的專制、冷酷、偽善。他的表演完全抓住了劇中人物的特性,不展現(xiàn)自己,完全展現(xiàn)的是角色本身。只要是角色需要的,就完全不惜自己的“臉面”,抓住了這部戲的精髓,贏得在場觀眾的滿堂喝彩。


“呀,我的寶貝花瓶呀!”
身著旗袍的吳太太(扮演者:李希韻同學)一登臺便吸引了觀眾的眼球。
“ 窮人,窮人,這年頭,哪一個不窮呃,哪一個不是窮人呃?白米賣到六十塊錢一擔,豬肉一塊五毛錢一斤,三毛錢一棵白菜,一毛錢一盒洋火!”
噼里啪啦一連串的臺詞,把一個闊太太的自私、尖刻、胡攪蠻纏的個性演繹得淋漓盡致,也將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(xiàn)。

